泉韵匠心 || 无锡市二泉中学语文组赛课活动(二)
来源: 发布人:单位管理员 点击数: 488日期: 2020-12-18 12:34
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,加强自身素质,夯实教学基本功,激励青年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,造就一批青年教学骨干,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培养质量,无锡市二泉中学语文组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(同课异构)。
初二组
杨叶莹老师:
教学思路:首先我根据《白杨礼赞》本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手法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象征的手法,并且采取朗读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体会象征的意义。
我以图片导入,带学生进入新疆,与白杨树相遇。接着,我用文章中四句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的句子串起课堂。让学生分别体会每一句句子中包含的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如何体现的。然后,我采用了填表的方式,让学生找到白杨树的外形特征,对应找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,以及北方农民、哨兵和精神意志的特点,让学生自己发现几者之间的相似之处,并加以朗读指导,从而深刻理解了象征的含义。最后我以文章结尾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,再一次以朗读的形式带着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。
教学反思:整个课堂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充分,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缺乏对学生自己领悟的引导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,我也深感自己环节与环节间的过渡尚存僵硬之感,对学生的表扬话术也尚显不足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将始终保持一颗求真求实、上进好学的心,不断夯实专业知识,锤炼个人教学技巧,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语文课,为让每一位孩子爱上语文而努力!
WINTER
李云侠老师:
《白杨礼赞》是茅盾先生对白杨、对北方抗日军民伟丈夫式的礼赞:朴质严肃,而又强烈炽热。语言质朴,情感炽热,结构清晰,主题鲜明,这样的散文正是诵读型文本设计最佳的对象,所以整堂课我以诵读为抓手,在反复朗读中,学生体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、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和精神意志。在此基础上,指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。
教学反思:
首先,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。主要包括以诵读奠定情感,把握白杨形象,探究象征意义和手法,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。课堂教学环环相扣,符合从浅到深、从易到难、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,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。其次,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。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,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。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,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,比如“力争”“绝无”“一律”“绝不”等。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、赏析语言、涵咏语言。改进之处:第一,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可以设计得更具体些,第二为了让学生达到“识文知类”的效果,只能将象征手法的运用重点突出,对本文的欲扬先抑、象征、烘托等写作技法上只是点到为止。
周颖老师:
《白杨礼赞》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托物言志的散文,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,结合这篇散文的特点,我选择了以朗读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向,教学重难点定为体会白杨树的“不平凡”和特殊的精神意义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,感受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推进。
在教学过程中,为了贯彻朗读这一主要教学方法, 在品读白杨树外形的“不平凡”时,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5节外形描写的句子,训练学生在朗读时注意重音。学生在找重读词时常偏重形容词,忽略副词语气词等词语,所以出示选段改文,删去这些词语,让学生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,体会后再次朗读,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会在这些字词上重读强调。
让学生分析第7段的象征手法时,重点品读第7段的排比句。先以一处长句指导学生尝试给断句,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节奏;然后再整体朗读这一段排比句,因为我们班朗读能力有所欠缺,所以加入教师范读,用自己的朗读去激发学生的情感,给学生带好头。这段排比朗读重在读出情感的递进,所以课件上显示出的文字也有所调整,字体由小到大排列让学生明确感受到递进,然后朗读时采用“麦浪”式朗读的方法,每一排的学生逐句加入,最后师生共读,这种形式能更好地体会到如何通过语音、语调的渐变递进来读出文章的情感。
最后再读文中的五句抒情线索局,综合训练学生这节课所学到的重读、断句、语音语调变化等朗读技巧,朗读效果明显有所提升,在朗读中结束本课。
整个教学的思路就是以读代讲,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背后的象征意义,通过这节课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,让他们也学会在朗读中注意重音、停顿、语速、语调、情感等问题。
这是我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学校的赛课活动了,但我仍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,期待在活动中锻炼自己,找出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。这一次我选择了平时我在教学上较为薄弱的朗读训练作为核心,在这堂课中渐渐体会到朗读教学的一些方法,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,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。在准备的过程,得感谢邹老师的耐心指导,也同样感谢与我共同参赛的杨老师和我互相听课、讨论,共同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。我想,良好的教学成长过程大概就是这样,在相互的学习和探讨中,吸取经验,共同成长。
周晨虹老师:
教学思路:《白杨礼赞》是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,我用两个中心问题拎起了整篇文章——怎样礼赞、为何礼赞,这两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。“怎样礼赞白杨”这个问题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,主要分为作者直接赞美或者描写白杨的部分,还有就是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的描写,这里就更要强调“侧面描写”的作用。其中我穿插了一个小活动:如果你是画家,请你描绘茅盾笔下的白杨树,讨论设计思路,写下来。这能使学生进一步走进课堂、融入课堂,增强课堂的趣味性。第二个大问题“为何礼赞”旨在引出“象征”的手法,也是本文的课后思考探究,再者就是顺带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,激发学生对朴质、坚强、力求上进的中国精神的赞美。整节课我还多处穿插了朗读的环节,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品味真情实感。
教学反思:整节课上下来,时间把控还算合适,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还可以,小活动的安排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。我在向“象征”手法过度的环节处,觉得略有点卡壳儿,这个流程就显得有些僵硬,我也在不断尝试其他的过度方式。经过一年多的语文教学,我发现我的专业基础还有待提高,课堂上的临场发挥能力还不够,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,总结教学技巧,多做课后反思,尽全力让每个学生因为语文而感到幸福。
初三组
陈丹丹老师:
《三顾茅庐》是根据《三国演义》的有关内容改写的。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,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,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,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、礼贤下士的精神。教学时我抓住了 “ 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 ” 这条主线展开教学,让学生画出有关刘备动作、语言、神态等方面的词语、句子。课堂上,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。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,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。
课后,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:1、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:整堂课中,我只叫学生找关键词句。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、表演,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,气氛也会更热烈。2、朗读指导不到位。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,我只是点到为止,在今后的课堂中需要注意这一点。
今后,我将继续在教学中反思,在教学中实践,在教学中成长。
杨霞老师:
这节课我从历史上记录的“凡三往,乃见”进行导入,引导学生思考罗贯中所写《三顾茅庐》比历史上所写多了些什么进行导入;接着带领学生了解了《三国演义》和罗贯中的相关知识。本文是白话文,文中还是有很多生字词,虽然提前让学生预习过,但是还不放心,又带着学生将字词过了一遍。接下来课堂进入主线,围绕着《三顾茅庐》的“顾”展开。“顾”字代表着刘备的诚意,那这个“诚意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。通过这个环节分析刘备的动作、语言怎么体现刘备的礼贤下士、求贤若渴。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选文还出现了张飞、关羽以及诸葛亮这三个人物,他们的出场对刘备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。接着还给学生留了个小拓展活动:任选一个角色,从他的角度来复述整个故事。
整堂课学生们活动参与度还是比较高,教后一反思,感觉课堂呈现的内容还是太多了。
黄玲娟老师:
《三顾茅庐》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常为人所称道的一篇。在教学中,我立足于《三国演义》整本书,着重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形象。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,整体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。其次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,概括归纳刘关张三人的人物形象,并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了解刘备的礼贤下士。最后让学生着重体会在刘备的衬托下,一位雄才伟略的智者诸葛亮。学生基本能从对比中感悟到小说中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。
但课堂中仍存在许多地方需要改进。在把握主人公时,我需要更多从文本本身出发,抓住一个点展开教学,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时,不能太过生硬地圈画固定范围让学生分析,这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回答。另外由于学生的历史储备和课外阅读量不是很充足,平时还是要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。
今后,我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思考,重视对文本的解读,不断在教学和反思中进步。
评委点评
“生命是一条河,需要流动,需要吸纳。”教师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,教育教学活动才有底气。三位年轻语文老师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,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,对课堂的把控有序灵动,生成自然到位,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、课件的精美,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。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,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为平台,带领学生在体验中丰富经验、获得方法、形成态度、享受快乐、得到发展。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“享受”知识能量、传递信息的空间,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用心、精心、细心、信心,一定会让她们越走越远,越走越宽!
——评委马春燕老师
我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《白杨礼赞》,整体来说,几位老师都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,对教材的分析和重难点的把握均非常到位,课堂都不约而同采用朗读的方式,激发学生的热情,学生也比较积极主动,课堂氛围良好。
杨老师的课堂,通过让学生找出串起整篇文章的四个抒情句,以读带讲,运用多种朗读方式,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,教学思路清晰,教态亲切自然。在教授“象征”手法的时候,杨老师并没有直接灌输概念,而是借着分析白杨树外形、品质的机会,利用表格,呈现白杨树和北方农民、哨兵在精神品质上的共通性,自然引入象征手法,衔接巧妙自然,不露痕迹。
李老师的课堂,富有激情,朗读贯穿整节课堂,设置了几个课堂环节,从激情诵读到品析白杨到探究象征,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外形特点到精神品质再到象征意义,深入解读文本,课堂效果良好。
周老师的课堂,用茅盾的一首小诗《题白杨图》导入,初步了解白杨。再紧扣文本,深入理解白杨的精神品质以及象征意义。课堂最大的亮点就是朗读方式多样化,除了传统的齐读、个别读、老师示范读,运用“麦浪式朗读”,新颖别致,读出了四个排比句层层递进的情感,由树及人,由北方的农民、哨兵到内在的精神和意志,将课堂带至高潮。
——评委张文燕老师
《白杨礼赞》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托物言志的散文,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,结合这篇散文的特点,几位老师都选择了以朗读为核心的教学设计,同时也突出象征手法这一教学重点。
周颖老师设计的重点品读第7段排比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先个别学生朗读,用其中一句指导学生尝试给长句断句,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节奏;然后整体朗读这段排比句。因为班级朗读能力有欠缺,又加入教师范读,用周老师自己的朗读去激发学生的情感,给学生带好头。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段排比的朗读重在读出情感的递进,周老师设计很用心、很巧妙:首先课件中出示的字体由小到大排列,让学生明确感受到递进,然后朗读时采用“麦浪”式朗读的方法,每一排的学生逐句加入,最后师生共读。这种形式能更好地体会到如何通过语音语调的渐变、递进来读出文章的情感。
有了这样的朗读设计和指导,再读全文中五句抒情句子,让学生找应该重读的字词,体会这几句句子的情感变化,学生明显比之前更能领会,朗读也更进步了。
整个教学的思路就是以读代讲,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及象征意义,更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,学生学会了在朗读中注意重音、停顿、语速、语调、情感等问题,是一堂书声琅琅、语文味十足的好课,值得大家学习。
——评委沈益琴老师
本次赛课活动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、相互促进、共同提高的平台,各位年轻教师也展示出不俗的综合实力。希望全体青年教师以此次比赛为契机,更新教育教学理念,积淀学科核心素养,努力提升,奋发有为。
热门文章
| 喜报 | 无锡市二泉中学帅亦伟老师荣获微团课省一等奖 点击 ( 999+ )
疫情期间积极生长,百花齐放勇做教研 ——无锡市二泉中学教师线上读书交流会 点击 ( 999+ )
无锡市二泉中学简介 点击 ( 999+ )
“问题驱动”的行思辩——无锡市二泉中学“名师工程”之物理组活动 点击 ( 999+ )
2020年天一中学分配生名单公示 点击 ( 999+ )
校长刘俊浩 点击 ( 999+ )
送一缕春风 祝教师拔节——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来校进行教师发展委托专项课题调研 点击 ( 999+ )
喜报:祝贺我校14位教师在2020年江苏省“教海探航”论文评比中获奖 点击 ( 999+ )
2020年无锡市区中招政策出台 点击 ( 999+ )
校园俯瞰图 点击 ( 999+ )